kaiyuncom

91岁老兵王坤森拾荒助学11年:那束点亮长夜的“烛光”

发布时间: 2023-12-24 14:56:57 文章出处:kaiyuncom

  图①:王坤森深夜拾荒(报记者 张轩玮摄);图②:王坤森手拿遗体捐赠自愿书(受访者供图);图③:王坤森展现自己栽种的蜀葵(受访者供图)

  初春的一天,夜里10点,浙江省杭州市刀茅巷60号院的大门“咯吱”一声翻开,门内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声。

  拾掇出3个大编织袋,拿上小钩子,浙江大学退休教师、91岁老兵王坤森推着三轮车出了门。

  淅淅沥沥下了两天的春雨,黄昏才刚刚停歇。夜风一吹,湿冷的空气顺着衣领灌进身体,让人忍不住打了个寒战。但是,王坤森脸上的笑容让人感到温暖:“今日不错,不下雨了。”

  其实,即便有雨,王坤森“仍是要出来的”。从2012年至今,无别的的事,他晚上都在这一段时刻出门,绕着邻近的两条街、10处废物堆放点搜索,直到第二天清晨三四点才回家歇息。

  靠着捡拾矿泉水瓶、废旧报刊、纸箱等换来的钱,王坤森已赞助8名困难学生持续学业。年岁已高的他,腰背像是被压弯了的竹子。但是,从他修剪规整的头发、条理清晰的言语中,能够感受到一股气愤。

  “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我的心境每天都很酣畅。”就像王坤森说的那样,他“人是老了”,但“心是热的”。

  1991年,在原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武装部作业的王坤森,第一次从期望工程宣扬页上看到那张令人动容的相片——《我要上学》。

  相片中,女孩苏明娟水灵灵、满是巴望的大眼睛,让王坤森心头一震:“她和我是相同的。”

  出生于1932年的王坤森,自幼家境贫寒。母亲感染伤寒不幸逝世后,他和父亲靠上街拾荒艰难度日,“每天都吃不饱,花很少的钱买些玉米面,再去山上摘点野菜,便是咱们一整天的食物”。

  转眼间,王坤森到了上小学的年岁,父亲却拿不出钱供他读书。等钱攒够了、膏火交上了,王坤森现已挨近读中学的年纪——11岁那年,光着双脚、穿戴寒酸背心和短裤的他,走进小学讲堂,圆了“读书梦”。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在杭州火车站邻近读中学的王坤森与教师同学一同,兴冲冲地涌向火车站,高举红旗欢迎进城的。那年12月,王坤森报名从军,参加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

  与早年的苦日子不同,部队我们庭让王坤森感到史无前例的温暖。他不只能吃饱饭,还有时机学习文化知识、参加机要作业。那时,官兵文化程度不高,部队安排而且展开文化教育时,安排读过书的王坤森当“小教员”教我们识字。倍感侥幸的王坤森省下补贴,给每个班买了字典,教起书来分外用心。

  上世纪50年代,作为上级看中的“好苗子”,王坤森被引荐到军校学习。在校期间,他荣立三等功,还入了党。

  1978年,王坤森从空军某部转业到原浙江医科大学武装部。安排学生军训时,王坤森注意到有的学生由于经济窘迫吃不饱饭,饿着肚子坚持练习。“我知道穷孩子读书的不容易。”王坤森不只自掏腰包帮学生们改善日子,还想方设法为他们争夺勤工俭学的时机。后来,只需传闻哪位学生需求协助,他总是尽己所能解囊相助。

  走出居处约300米,王坤森来到“寻宝”的第一站。他拿着小钩子翻找,看到饮料瓶等可回收物品,便挑出来放到一边。他对记者说,假如命运好,还会有些意外收成——塑料桶或旧花盆。

  那是他不会拿到废品收购站卖掉的东西。“把这些盆子洗洁净,可拿来莳花。等花开了,就送给爱花的人。”王坤森说。

  1993年,王坤森从原浙江医科大学退休。闲不住的他,专心揣摩为社会贡献余热,为大众做些功德。

  间隔王坤森家不远,有一个小花坛,花坛对面是家饭馆。有些门客随手将废物扔到花坛里,周围居民对此颇有定见。热心肠的王坤森到社区自告奋勇:“这事,我来管!”

  不久后,他找来铁锹整理花坛中的废物,又沿着花坛精心栽下一排蜀葵。到了夏日,这种别名为“一丈红”的植物长到两米高,赤色、粉色的花朵顺着茎枝攀援向上,恰似竖起一道“鲜花屏风”。这道“屏风”不只让乱扔废物的问题方便的解决,还招引不少行人停步摄影。

  后来,为呼吁更多的人保护环境,王坤森把花籽搜集起来,种到花盆里,送给爱花的路人。50盆、80盆、100盆……送出去的鲜花渐渐的变多,不少杭州市民认识了这位“爱莳花的白叟”。

  王坤森的一位老街坊回想,从2005年开端,王坤森在屋后的空位种下4棵无花果树。每到夏秋时节果子老练,他总是摘下满满一盆,分给邻近的孩子们,“看着孩子们吃得津津乐道,老王的眼睛也笑成了一条缝。”

  一盆鲜花,一捧鲜果。收到“惊喜”的人们,用举动报答这位可敬心爱的白叟——“我一再跟我们说,这些花、果免费赠送,可仍是有不少人掏出零钱,表达谢意。”

  “怎样也推脱不掉”的王坤森将这些钱积累下来,捐给浙江省青少年开展基金会,供困难大学生读书。抱着协助更多困难学生的主意,王坤森后来在花坛邻近竖起一块牌子,牌子上写道:“先生们、女士们,美丽的鲜花,喜爱能够拿去。我在协助贫穷孩子读书,献点爱心吧……”

  当越来越多的人献出爱心,当更多孩子重返学校,王坤森觉得,自己种下的蜀葵,开出了最美的“花”;栽下的无花果树,结出了最甜的“果”。

  2012年末,刀茅巷的居民们发现一件“怪事”:晚10点,80岁的退休教师王坤森准时出门,上街拾荒。

  街坊们想不通,靠莳花就能够捐赞助学,为什么还要吃拾荒这份苦?王坤森的答案出其不意:“已然决议协助孩子读书,就得诚意。”在他看来,上街拾荒,能够在退休金和人们的爱心捐赠之外,取得一笔“安稳的额定收入”。

  来自浙江衢州的徐玲玲,是王坤森定向赞助的第一个大学生。她介绍,在捐赞助学的金额上,“王爷爷”有自己的坚持——每季度准时汇款,每年不少于4000元。一度让她不解又疼爱的是:“王爷爷很晚才上街拾荒,我劝他不要太辛苦,可他便是不愿听。”

  后来,徐玲玲了解了王坤森的苦心:赞助每名大学生每年4000元,基本能交纳这名大学生1年的膏火;夜出昼归,是由于“自己有退休金,日子有保证,还有人要靠拾荒日子”。

  从对立到了解,从“一开端感到难为情”到“后来遛弯时随手带回一些废纸板”,王坤森拾荒助学的“工作”离不开妻子王秀云的支撑。但是,本年年初王坤森再次犯起的“拗劲”,让王秀云掉了眼泪。

  本来,2021年春天,王坤森承受心脏手术后,身体大不如前。上一年年末因心脏病再次入院医治后,他愈加感到无能为力。左思右想,他决议与浙江大学签定遗体捐赠协议,未来以“大体教师”身份“重返”学校。

  “你这个人总是自己做决定,这个工作也不提早跟我说,我不同意。”王秀云抛下这句话,沉默不语。

  “我这是做善事呀!”王坤森拉住妻子的手,耐心肠劝道,“我期望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出来……像一支蜡烛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本年2月21日,拗不过老公的王秀云,仍是在他的遗体捐赠自愿书上签了字。让她无法的是,没过几天,老公的身体刚刚康复了一些,又持续去拾荒,依然是夜里10点出门,清晨三四点回来歇息。

  令记者意外的是,跟王坤森前去拾荒那晚,时针刚刚指向清晨两点半,他忽然提出完毕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