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讯

寻古问通——让文物“活”起来丨千佛岩石窟:千年一窟一眼千年

发布时间: 2024-05-14 17:04:56 文章出处:企业资讯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都有一个等待被讲述的故事。欢迎加入《寻古问通——让文物“活”起来》的奇妙旅程。我们将一同探索古文化遗址、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古墓葬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历史遗迹,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追溯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领略古人的建筑美学与生活智慧,揭示古代丧葬文化的奥秘······让这些静默的文物在我们眼前“活”起来,让尘封的历史在我们眼前“看”得见!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文物保护的最新动态,让您了解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让我们携手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共同感受文物的温度,聆听历史的回响。

  通江,地理位置特殊,处于蜀道——米仓道上的关键位置,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道。唐宋时期,米仓道非常繁荣,南来北往的商人、官员和文人在通江驻足,他们沿着山崖石壁开窟造像、妆彩题词。千佛岩石窟是留下的多处唐代石窟造像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处。

  1996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岩摩崖造像,唐代龙朔三年(663)始造,麟德二年(664)、乾封元年(666)、神龙元年(705)至开元七年(719)补造,前后历时56年,共有造像54龛,3000余身,题记6幅,较为详实地记录了千佛岩摩崖造像形成的历史。规模宏大,年代久远,历史厚重。

  自始造以来,曾四次修建保护性的木结构建筑,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石刻保护性建筑内设赤江乡人民政府,后设千佛村小学于内。1981年,通江县文物管理所成立后,千佛岩摩崖造像及附属建筑划归县文物管理所保护管理,并对外开放。

  千佛岩摩崖造像正面呈东西走向,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侧。正面28龛,盛唐雕造;左侧26龛,初唐雕造。整个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组成。造像主要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大势至、四佛、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供养人、乐伎等。龛形有方形龛、双重檐龛、拱形龛等;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和镂空雕刻手法。

  造像大如真人,小如手指,其造型优美、雕刻精细、线条流畅、装饰华丽。造像组合样式不一,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合、一菩萨二弟子组合、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组合、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组合、四佛并坐组合等等。既有初唐时期的简朴,又有盛唐时期的风韵,是研究唐代建筑、雕塑、彩绘、服饰、音乐、舞蹈、佛教等珍贵的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这些龛窟里面,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七级浮雕佛塔造像,佛塔方形七级,高3.7米。这座佛塔龛,重叠使用了人字形直斗,这种样式除了西安大雁塔门楣室外的线刻图之外,此为仅有,为我们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塔有塔座、塔身及塔顶,左右两壁各有佛像一尊、力士一尊。这些造像上面的彩绘是唐朝时期所绘,现在仍有残留,时至今日,仍能由此想象到当时造像的华丽精美、瑰丽多姿。1992年,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长段文杰老先生评价道,“这儿的雕刻极为精美,堪称瑰宝”。

  ②维护文物场所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大战红五月】我县10万余亩小麦火热收割中!·世界微笑日丨今天,你微笑了吗?·@通江人,强对流天气来袭!这份防御指南,请收藏→

  原标题:《寻古问通——让文物“活”起来丨千佛岩石窟:千年一窟,一眼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