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些鲜嫩的时令蔬菜,不但可以自娱自乐,随时尝个鲜,还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节约开支,只是这样的“一亩三分地”,假如慢慢的出现在城市居民区里就着实让人头疼了。
在浦东金杨社区的许多动迁小区里,就曾出现居民种菜成风的现象,虽然相关职能部门一再整治,却难以根治,成为困扰社区管理的一大难题。借助大调研,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听取了居民们的心声后,找到了破解种菜难题的完美“答案”。
“我们从小都是务农出身,对土地有一份天然的感情。虽然征地动迁到现在已经过了那么多年,但心中那份‘种菜情结’始终没变过。”今年53岁的戴先生说道。
据悉,在金杨社区,类似戴先生这样的居民还有很多,他们的年龄基本在60岁到75岁之间,都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对他们来说,种菜不纯是为了省下一笔买菜钱,种菜更是一种怀念往昔、娱乐身心的方式。
那么,破解种菜难题,除了严堵还有别的选项吗?大调研中,居民的这张需求清单发出后不久,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就做出响应。经过新一轮的实地探访后,他们发现:一方面社区居民确实存在着强烈的亲近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社区物业对绿化管护能力也比较有限,导致社区整体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积极探索创新处理问题的路径。于是,一个名为“绿荟金杨”公益项目诞生了。
说起在塑料桶里种菜,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就是将废弃的油桶或水桶改成种植器皿,然后在器皿里放置营养土,就可以种植需要的蔬菜了。别看工序不多,要想通过这一种方式在小区里建起一个集环保、美观、实用于一身的城市菜园却不是容易的事。
为此,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一方面通过“菜园开放共享,居民挂牌认领”的方式鼓励更多居民热情参加,一方面依托基金会天然的服务资源优势,为菜园的后续运营管理提供保障,从而形成了菜园的设计景观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项目运作平台化三大特色。
为了让菜园成为小区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为街道内所有小区提供阶梯立体菜架和转角立体菜架,然后由每个小区根据自身的真实的情况设计造型。在选址方面,各个小区也重点聚焦区域内的脏乱差地段,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别致的方式,营造小而美的社区微更新。
菜园子建成了,养护又成了新问题。为此,金杨新村街道采用项目运作平台化的形式进行日常养护管理,即在每个小区建立一支自管理、自运转、自服务种植团队,引导社区居民“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管”,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服务的良性循环。
为了体现“绿荟金杨”的公益性,金杨社区还通过鼓励将种植的产出赠送给社区独居老人、失智失能老人等,营造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灵山一居委的干部就说:“我们带着孩子给独居老人送菜,孩子们跟着也就学到尊敬老人。菜园给大家带来的收获是多样化的,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